2023年,公司克服市场形势复杂严峻多变等不利局面,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经营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深入践行“两型三化九力”发展的策略,全方面推进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主导产业持续巩固业内领头羊,总体实现了经营业绩平稳向前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新签/中标合同金额161.82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营业收入100.2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报告期内,公司深耕主导产业链资源融合,持续完善区域营销体系建设,加速新市场、新领域、新模式等商业转化,总结提炼“提质、增效、降本”成果和有效经验,推动制造、采购、质量专业化纵深发展,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运用,实现全价值链有效提升。
公司坚持工法引领,加强与重点项目、关键客户合作。隧道掘进机产品助力深江铁路、西香高速、芳白城际、广花城际、北京地铁22号线、意大利墨西拿卡塔尼亚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并大范围的应用于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三江连通后续优化工程、粤东水资源工程、引绰济辽、引江补汉、引汉济渭等重点项目。特种专业装备普遍的应用于高原铁路,西十铁路、西渝高铁、渝万高铁项目,并在埃塞俄比亚项目、莱索托项目、沙特NEOM新城交通隧道项目取得突破。报告期内,公司隧道掘进机在矿山装备领域实现新签合同8.02亿元,同比增长77%;在水利水电领域实现新签合同18.99亿元,同比增长148%。
报告期内,公司海外业务紧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业务场景变化,聚焦全球战略客户,以属地化经营为抓手,全面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加速全球市场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已建立10个海外区域经营部,覆盖184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实现新签/中标合同额20.60亿元,同比增长52.64%。隧道掘进机突破泰国、南非、瑞士、哥伦比亚和哈萨克斯坦5个国家,隧道装备产品突破莱索托、越南和新加坡3个国家,绿色建材和扣件产品突破几内亚和马拉维2个国家,国际市场渗透度逐年提升。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技术驱动并格外的重视研发能力建设,持续增强研发团队、研发模式、研发平台、研发流程、关键工艺、智能制造等综合技术竞争力,推动技术、市场与业务的融合发展。公司2023年投入研发费用8.81亿元,申请专利1,006件,其中发明专利521件,授权570件,其中发明184件,新增发布国家、行业、团体标准32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首次跻身优秀,获评年度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三年建设获评优秀,荣获各类科技奖31项,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在创新技术攻关方面,完成数字孪生系统地质预测、故障诊断等模块升级,突破超大坡度反斜井TBM安全防溜及出渣、硬岩非爆破开挖等关键核心技术,成功下线m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成功研制国产最大排量液压泵,实现主驱动密封、液压马达、凿岩机等关键零部件全面国产化。在产品升级迭代方面,自主研制全球首台大坡度可变径斜井TBM、全球首台土压/TBM双模双护盾掘进机等,研制全球首套40㎡级超大断面巷道快速掘锚成套装备,因地制宜研制两行采棉机,将助力长江、黄河流域机械化采棉。
公司持续推进企业深化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荣获中国铁建(601186)改革三年行动先进单位,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标杆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新疆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持续巩固改革成效,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
公司主要是做隧道掘进机、轨道交通设备和特种专业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租赁和服务。公司专注于产品研制,结合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不断丰富产品品种类型、优化升级产品性能,具备为最终用户提供适用于多种复杂应用场景下的定制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和技术服务能力。
公司生产的隧道掘进机最重要的包含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岩石隧道掘进机(TBM)、多模式掘进机、顶管机、异型断面掘进机、竖井掘进机、斜井掘进机、带式输送机等9大系列170余类产品。产品主要使用在于隧道、巷道、竖井、斜井等的开挖、掘进、支护一体化施工,开挖直径覆盖φ0.5-φ23m。
公司生产的轨道交通设备最重要的包含铁路道岔、弹条扣件、闸片和闸瓦、预埋槽道、新型材料等,并重点发展了新型轨道交通轨排和道岔、新型轨道交通智能化检测装备等,主要运用于高速铁路、地铁、城铁、中低速磁浮等轨道交通建设。
公司特种专业装备主要包含隧道钻爆法施工装备、隧道冷开挖装备、矿山装备及高端农机。钻爆法隧道施工装备涵盖超前预报、超前处理、开挖、初期支护、仰拱、二次衬砌、救援等隧道施工全工序及隧道施工机器人等30个系列、180余个型号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市政、地铁等工程领域。冷开挖装备方面,研制了钻劈台车、悬臂掘进机、预切槽设备等隧道非爆破开挖装备10余种产品。矿山装备方面,研制了煤矿岩巷掘进、煤巷掘进、非煤矿山等60余种型号产品,涵盖采掘、支护、运输和骨料加工等矿山全工序系列化产品,应用于矿山等工程领域。高端农机主要为智能六行采棉机、采棉打包一体机、高端青贮收获机等装备,应用于我国棉花采收和玉米、牧草、苜蓿等多种饲料作物的收获作业。
公司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设置销售单元,建立区域经营+专项经营的立体经营体系。在国内市场,公司实行直销模式,即由公司把产品与服务直接销售给计算机显示终端。在海外市场,公司的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同时为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在部分市场与海外代理商开展合作。各级经营机构依据目标市场“大客户、大项目”特点,秉持“工法引领、技术先行和售前交流”的市场策略,深耕属地市场。公司依据行业与市场特点自主构建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经营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库,对客户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智能关联与客户相关的商机信息、销售信息、服务信息、设备信息等,提供精准营销与精准服务,多年来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公司专注于研制差异化、定制化、系列化高端装备,提供与工法相适应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定制化成套解决方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推进前沿技术、基础科学和施工工法的三者结合,开发首创性产品和技术,并确保基本的产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研发机制,充分挖掘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两端优势配套企业等保持密切的“产学研用”合作,提升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
公司持续打造快速响应、高效合规、柔性扩展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招标采购严格落实“五化”提质降本要求,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创新采购模式,深度整合社会化协作资源,敏捷应对市场波动与定制化需求。充分的发挥隧道装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供应链链主作用,公司广泛引入优质供应商资源,增补培育卡脖子类物料供应商,构建战略供应商联盟,织密风险防控体系,不断的提高战略采购能力与供应链协同水平。
公司具备各产业板块核心部件全工序生产能力。面对市场多样化和定制化需求,公司采用储备式与订单式生产相结合、核心自制与社会化协作相统一的复合生产模式。公司物资计划坚持“战略物资预投、关重件预配、专用件按需、通用件补库”,确保按需到货,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战略,致力于智能工艺、智能装备与智能服务的生产应用,示范试点“5G+工业互联网”车间应用,不断的提高制造智能化程度,制造周期明显缩短。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逐渐成熟,“跟跑”“并跑”“领跑”并重。在传统工程机械市场仍处在筑底阶段的2023年,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国家统计局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9%。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公司所处地下工程装备制造业稳定运行。
展望2024年,支撑工程机械行业高水平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集聚增多。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主基调。随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机械替代人工的进程加速,国内铁路、矿山等传统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程机械产品出口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在2024年1月份发布的《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统筹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技术进步、产业变革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将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行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坏因,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铁路市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普速铁路11.4万公里。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确定了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3万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1.7万公里左右的行动目标,并在“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中提出,要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支持一批城市加强综合货物运输枢纽及集疏运体系项目建设,推进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随着高原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大批大通道项目开工,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将持续上升。
城市轨道市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获得长足发展,《“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城轨交通将从重建设逐渐转变为建设、运营并重,并且在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000公里,平均每年新增680公里。《202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明白准确地提出规范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建设,随着城镇化率提升,城市群、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需求稳定。
矿山市场,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增长。2023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了2022年增长的态势,同比增长2.1%。在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除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以外,其他皆有较大幅度增加。2023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0%以上,分别增长12.1%、15.2%和16.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42.7%。2023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指出,严格灾害严重煤矿安全准入。新建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的煤矿原则上应按采煤、掘进智能化设计。加快矿山升级改造,推动中小型矿山机械化升级改造和大型矿山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灾害严重、高海拔等矿山智能化建设,打造一批自动化、智能化标杆矿山。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对煤炭、矿石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步的提升,加之矿山开采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的提升,行业机械化、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持续推进,在公司矿山装备产品主要运用的煤炭、非金属矿、有色金属等矿山市场存在比较大增量空间。
水利水电等新兴市场,2023年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推动国家水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2023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引江补汉、鄂坪调水项目等多个重点水利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将继续全方面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四川引大济泯工程、甘肃白龙江调水项目、青海引黄济宁项目、甘肃引大入秦沿伸工程等一批国家、地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将在2024年陆续批复并开工建设,为公司产品的应用带来新的机遇。
海外市场,从2020年开始,我国工程机械每年出口金额保持大幅度增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程机械累计出口485.52亿美元,同比增长9.57%。国内工程机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已达50%左右。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出口主要聚焦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且已获得较高的份额,2023年,我国工程机械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出口国排名前十二位的国家和地区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为俄罗斯联邦、美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韩国、泰国;出口前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合计占出口总额的66.87%,马尔代夫、阿尔及利亚、吉尔吉斯坦、土耳其、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联邦、老挝、墨西哥、阿联酋等增幅均超过50%。近年来虽已进入欧美市场,但市场渗透率较低,仍有较大市场提升空间。
公司坚持以高科技、定制化、非标、工法密切关联为主要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定位,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全球领先的产品竞争力。报告期间企业主导产业领头羊持续巩固,公司连续7年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公司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隧道掘进机板块,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地下工程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大规模定制化企业,公司研发实力、基本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品牌影响力均处于行业领头羊。自主研制全球首台可变径斜井TBM“天岳号”、全球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全球首台大直径双护盾/土压组合式掘进机“铁兵广花6号”,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贯通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成功研制全球最大直径8.61米盾构机整体式主轴承,自主攻关控制管理系统、主驱动减速机、主轴承密封、凿岩机等核心关键零部件,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械分会发布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以产量计算,公司岩石隧道掘进机(TBM)市场占有率约56%,自2017年以来一直在中国内地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大直径及超大直径盾构机市场占有率约37%,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中国内地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蝉联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2年-2024年),公司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市场和技术持续稳居全球前列。
特种装备板块,公司钻爆法隧道装备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技术水平与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行业领头羊,形成了全工序、智能化产品系列,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3年-2025年),掘锚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
轨道系统设备,高速道岔和高速弹条扣件领头羊不断巩固,并围绕弹条扣件系统、摩擦材料产品、高强度紧固件和锚固支护系统四大板块以高水平发展为主线,研发道岔用弹性夹、海外扣件、市域扣件、大坡度山地扣件、电机摩擦片、FY03型和FY04型粉末冶金闸片、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各类新产品共15种。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公司慢慢地增加产品创新,加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创新经营模式,满足市场需求。
公司瞄准产业链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目标,展开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着力攻坚技术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推动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持续取得新突破,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期间,公司牵头的科技重大专项“超级地下工程智能成套装备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依托该专项,公司成功研发多种规格盾构机主轴承,并通过超过10,000小时等效寿命工况试验,其中,自主研制的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在长沙下线,是迄今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公司已具备3米-8米级盾构机主轴承的生产能力。
公司积极发挥定制化装备研制特长,紧跟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个性化项目实施工程的方案、人员培训、现场安装配置服务、备品配件销售、回收再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公司为满足应对极端工况的超级地下装备的智能建造需求,先后研制了智能型凿岩台车、智能型湿喷台车、智能型多功能作业车等钻爆法智能化成套装备,换刀机器人、智能检测机器人、掘进自动巡航等智能化技术快速突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层次地融合促进了全球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工程机械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质赋能。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差异化、定制化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拓展隧道掘进机、隧道钻爆法施工装备、矿山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等基本的产品系列,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领先水平,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隧道掘进机产业。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掘进机研发制造企业,自主研制的掘进机涵盖横向、斜向、竖向3种掘进方向,开挖直径覆盖0.5米至23米,130余类产品,报告期内自主研制并下线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全球空白产品10余项,突破了超大坡度反斜井TBM安全防溜及出渣、先顶后盾施工、移动轨排式盾构行走、三联缸高精度推进等多项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了“硬岩破岩、卡机脱困、姿态纠偏”等国际性技术难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掘进机主轴承、主驱动密封、大排量液压泵及马达、减速机、控制管理系统等“卡脖子”零部件国产化开发,解决掘进机全面国产化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国内外城市轨道、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支撑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现我国隧道掘进机从依赖进口到批量出口,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钻爆法隧道施工装备产业。公司研制了涵盖超前处置、开挖、出渣、通风除尘、支护、结构、洞碴加工等系列的隧道钻爆法施工装备,共8个类别、29个系列、超过150个型号。自主攻克超前探测、高效钻孔、围岩判识、智能控制、机群协同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隧道装备位姿“控不准”、地质“判不明”、信息“联不通”三大国际技术难题,研制了全球首套钻爆法隧道施工智能化成套装备和装备大数据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复杂隧道环境下隧道注浆、凿岩、湿喷、拱架、锚杆、衬砌、检测等全工序自动作业、精准控制和“人-机-岩”多维信息的互联互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装备成功应用于高原高寒铁路、郑万高铁、阿联酋铁路、格鲁吉亚公路等国内外重大工程,创造了隧道施工高效、少人的行业最高记录,推动了我国隧道智能建造。
矿山装备产业。公司形成了煤巷掘进、岩巷掘进、创新工法3大产品线,打造煤矿巷道掘进、锚杆支护、混喷支护、沿空切顶等工序全套智能化装备50余种产品。突破智能导向技术、超前钻探技术、自动支护技术、自移式连续转载技术、智能截割控制技术、超高压水射流夹矸层掏槽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全球首台煤矿护盾式快速掘锚装备,实现世界上首次掘进锚护同步作业,装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掘锚同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的全球首套煤矿智能型快速掘锚成套装备、国内首套煤矿大断面快速掘锚成套装备、国内首套煤矿高巷道快速掘锚成套装备、国内首套煤矿半煤岩快速掘锚成套装备等首台套装备已成功应用于国家能源、陕煤、中煤、山东能源等多个大型国有煤炭集团,为煤矿智能化快速掘进提供有效保障,有力支撑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轨道交通设备产业。最重要的包含铁路道岔、弹条扣件、闸片和闸瓦、预埋槽道、新型轨道交通轨排和新型轨道交通装备等产品。研制了高速、重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道岔、扣件、制动类部件等数十项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结束了我国高铁建设初期依赖进口德国、法国高铁道岔和扣件的历史,满足了我国高铁建设需求;研制了国内首组30吨轴重系列重载道岔和重载铁路扣件,为我国煤炭运输提供了关键铁路工务设备。隆昌公司拥有三条“二合一”弹条自动化生产线型扣件”产品被授予“四川制造好产品”;“弹条Ⅶ型扣件系统”产品列入《四川省名优产品目录》。公司自主研制的高速道岔,在沪杭高铁创造了每小时416.6公里的世界新纪录;打造的全球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轨排智能化生产线,助力凤凰磁浮文旅项目建设;研制了全球首组侧向通过速度45km/h磁浮道岔,应用于长沙磁浮快线建设,为后续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轨道系统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内外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持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明显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头羊,推动企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隧道掘进机产业。自主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全球空白产品10余项,研制了全球首台大坡度可变径反井TBM“天岳号”,实现50°超大倾角连续爬坡、6.53m和8m可变径开挖,填补国内超大坡度两级斜井全断面机械化施工装备领域的空白。研制全球首台大直径双护盾土压组合式掘进机,实现双护盾和土压掘进模式的有效组合,应用于广花城际铁路项目京白区间工程建设,解决以往设备只具备敞开式掘进、仅适用单一稳定地质条件掘进问题,填补了大直径隧道掘进机在软土和极硬岩交互地质下的全球设计空白。研制国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应用于海珠湾隧道工程建设,有效控制了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上软下硬复杂地层等复杂工程的施工风险,对推动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相互连通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研制国产最小直径快速铺顶机,实现了小直径隧道开挖与管道铺设同步,应用于泰国曼谷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为天然气管道铺设等领域的小直径管道快速安全施工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另外还研制了矿用新型敞开式TBM、绿色智能土压平衡盾构机、顶盾机等系列地下工程高端装备。
隧道钻爆法施工装备产业。研制了国内首台煤矿用大口径水平救援钻机,实现煤矿立井罐笼模块化拆分下井和快速组装,为煤矿施工安全保驾护航。研制了国内首台自动控制喷射装置,实现智能化、高空无人化喷射作业,推进湿喷作业工序由简易人工抱管喷到智能化作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国家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发展的策略为契机,不断拓展矿山机械业务,研制了国内首台矿用拱架台车,应用于金川集团三矿区项目,实现复杂矿山巷道多种型式钢拱架机械化立拱作业。另外还研制了拱锚台车、小型隧道除尘台车、矿用液压掘进钻车、矿用液压锚杆钻车等钻爆法关键工序智能化施工装备。隧道钻爆法智能成套装备荣获首届湖南省“十大科学技术创新技术”并入选第四届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成果。
矿山装备产业。研制了全球首台10m超大采高工作面顺槽40㎡级超大断面掘锚一体机,应用于陕煤集团世界首个特厚煤层超大采高项目,攻克超大掘进断面形状难控制、7.5m超宽巷道单刀截割负载大、超大支护跨距断面支护稳定性差的难题,实现超大采高巷道掘-支-运一体化高效、连续、平行作业。研制国内首台540kW大功率掘锚一体机,首次在煤矿巷道掘进设备上应用矿鸿操作系统,攻克了巷道掘进截割效率不足的难题,实现巷道全断面机械化快速掘进支护。研制国产首套零空顶零空帮快速掘锚成套装备,应用于山东能源集团煤矿掘进项目。研制了全球首套掘、支、锚一体化悬臂式掘进作业平台及自移式掘进工作面液压动力中心成套装备,攻克井工矿井在地质环境复杂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掘进智能化水平低的难题,实现掘进工作面掘-锚-运-探全过程智能远程可视化集中控制、多循环连续智能化作业。矿山装备产业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
轨道交通设备产业。研制了“60-9号双层非线性减振道岔”,攻克了机车过岔舒适性差、噪声大等难题,实现了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研制了适用海外1,067mm轨距50kg/m钢轨8.5号、12号单开道岔,攻克了中国标准与国外窄轨类标准相结合的难题,应用于尼日利亚东线铁路修复项目。研制了轻型地铁探伤系统,攻克了车辆轻型快速化、模块化便捷拆卸以及超声波探头的集成技术探讨研究,实现了工作速度达到25km/h,探伤作业速度达到15km/h,解决了人工探伤检验测试困难、工作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等现状。研制了地铁盾构隧道智能检测车,实现了隧道表面病害和隧道变形的动态智能检测分析;研制轨道几何检测系统装备,攻克了检测信号随检测速度变化在空间域产生移变衰减的难题,实现了线路弹性变形和永久变形叠加状态下轨道参数的动态检测。研制了车辆段检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车辆段检修业务的快速、高效流转,进而实现列车全生命周期管理。
高端农机装备产业。持续加快新产品研究开发进度,拓展产品型谱,研制了4QZ-4500高端青贮收获机,在新疆巴州及吐鲁番地区开展田间试验,累计作业面积达4676亩,产品作业效果良好,获得客户一致认可。研制了4MZ-2箱式采棉机,实现采净率>93%、含杂率<10%,并在湖南省澧县、沅江市、临湘市、山东省无棣县等多个地区开展采收作业,得到农业农村部、湖南省农业厅等领导的高度评价,研制4MZ-4箱式采棉机,成功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拓展海外市场,以高采净率、高可靠性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公司持续强化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攻关力度,突破一系列地下工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品“革故鼎新”。瞄准掘进机主轴承、主驱动密封、减速机、大排量液压泵及马达、控制管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持续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国产最大直径8.61m主轴承,建成全球最大主轴承生产线,代表着国产盾构机主轴承实现从中小直径到超大直径型谱的全覆盖,经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主驱动轴承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研制国内最大的750(mL/r)排量液压泵和500(mL/r)排量液压马达,实现国产大排量液压泵/马达装机批量化应用。突破地下空间重载装备载荷谱测试与重构技术,攻克基于试验与仿真的产品动态载荷识别和载荷谱编制等技术,突破由于缺乏真实工况数据导致难以实现产品精细化设计的技术瓶颈,在掘进机、隧道装备、农机装备等多类产品中应用,为产品优化分析和试验评估提供准确输入。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下工程装备数字样机及数字孪生技术与系统研发》,首创地下工程装备全机数字样机设计仿真平台和基于混合现实的数字孪生系统,突破装备施工地质环境预测技术、整机机电液一体化、地下工程装备全生命周期全景感知与状态镜像映射、地下工程装备模型库构建、地下工程装备虚实一致性分析与可信仿线项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盾构机、凿岩台车、掘锚一体机等大型地下工程装备领域,并在高原铁路、大型煤矿等重大工程开展应用验证,实现了少人化、无人化施工,为数字样机与数字孪生技术在复杂装备行业的全面深化推广应用提供可借鉴、复制和迭代升级的研发范式。项目成果入选2023年全球数字化的经济大会创新成果。
公司成立于2006年,坚持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精神,差异化科学技术创新路径,依托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聚焦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多项全球首台、国内第一的“国之重器”,支撑了大型铁路、公路、水利、矿山等多领域国家战略工程建设,推动了以掘进机为代表的隧道施工装备实现从依赖进口到批量出口的跨越发展。公司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瞄准高端装备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迭代,以装备创新支撑国家战略性重大工程建设,走出一条突出创新引领的央企高水平发展之路。2023年,公司排名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32位。
公司全方面实施“两型三化九力”发展的策略,大力构建“创新型、服务型”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坚持走“差异化、智能化、全球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的“九种能力”,打造布局合理高效协同的“经营高地”、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科技高地”、精益智能安全绿色的“智造高地”、快速响应客户信赖的“服务高地”、体制机制创新创效的“管理高地”、融合赋能成效显著的“党建高地”。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坚持高标准、高投入、全方位保障科学技术创新资源,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模式,提升创新自驱力。“智能型大断面巷道快速掘锚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隧道连续出渣带式输送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隧道清淤机器人”获日内瓦发明展奖励,“一种针对凿岩台车的控制方法及凿岩台车”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励244项,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12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3项,中国好设计金奖3项、银奖3项。已发布主(参)编国家、行业、团体等标准100项,其中主编国家标准6项。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1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位。
高标准投入保障科学技术创新。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达8.79%,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达30.49%,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投入两项指标均居行业前列。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支撑科学技术创新。公司率先建立行业内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了十位一体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坚持“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模式。打造“研究设计院+设计分院+研究所+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模式,推行“揭榜挂帅”与“团队自组织”项目组织模式,建立科研项目分级管控模式,实施“发布指南、征集难题、总师挂帅、组队实施”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300152),实现协同高效科学技术创新。2023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为优秀,超级地下工程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获评优秀。连续四年获评“湖南省模范院士工作站”。建立云平台专家库,长期合作的大学或专家团队30余个,1000余人,为公司科学技术创新把脉献策,提供智慧支持。
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和施工经验,研制了一大批全球首台、国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全球首台大埋深敞开式TBM攻克了电液混合驱动、可变径刀盘等技术,攻克了困扰行业50多年世界级“卡机”难题。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作为中国大盾构创新案例入选《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和100件新时代见证物名单,参加“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京华号”盾构机模型永久入藏中国历史展览馆,成为国家事业伟大成就、伟大变革的“新时代文物”。全球海拔最高隧道TBM“高原明珠号”助力世纪工程高原铁路建设;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填补了掘进机产品型谱的世界空白,获评国资委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国产最深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挑战我国埋深最大、水压最高的隧道施工纪录,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经验。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掘进机“北山1号”解决了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硬岩破岩难、连续转弯难、高效出渣难三大难题,获2023年中国创新“好设计”金奖。全球首台可变径斜井TBM“天岳号”,解决了抽水蓄能电站引水斜井施工风险高、施工难度大、质量成型差等行业难题,对推动抽水蓄能电站高质量发展、打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具有示范效应。全球首创钻爆法隧道智能成套装备实现隧道少人、无人施工,助力郑渝高铁、高原铁路等超级工程智能建造。全球首台纯电动高原型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擦亮高端装备绿色名片,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现。全球首台护盾式掘锚一体机创造行业最高月进尺纪录。全球首组侧向通过速度45km/h中低速磁浮道岔,应用于长沙磁浮东延线组高速道岔助力济郑高铁工程项目,创造明线公里世界纪录。首组无砟轨道高速道岔,以最高时速416.6km/h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国产首台智能六行采棉打包机打破国外垄断,大批量应用于新疆棉田。全球首套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填补了增压增氧建筑技术空白,助力改善高海拔人居环境。掘进机主轴承、主驱动密封、大排量液压泵及马达、减速机等一批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应用,解决了掘进机“卡脖子”难题。
公司作为高端制造企业,近几年全面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坚持数智驱动发展,提出“研发设计数字化、产品机器人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智化、管理智慧化”大五化战略,致力于将“将产品塞进电脑、将车间搬上电脑、将隧道建在电脑”,引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打造地下工程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主线。持续推动以CAD、CAE、CAPP、CAM等工业软件为基础的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设计数字化进程,构建涵盖产品、车间、隧道的地下工程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模型,实现装备与环境的融合建模仿真,推进端到端业务的全过程闭环和迭代优化。
打造一体化协同研发平台。创建融合服役环境的数字样机系统,搭建地下工程装备数字孪生技术框架,开发基于装备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生态化、智能化”运行模式的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协同研发平台,推动装备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管理,实现复杂地下工程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样机与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打造集约化管理运营系统。跨越企业、车间和设备三个层面,构建基于数字模型驱动的装备智能制造技术框架,创建关键部件数字化生产系统、智能物流系统和高效供应链系统,提高设备利用率、员工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管理效率。
打造智能化应用场景。通过信息互通、设备互联、环境模拟、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大数据系统,交付物理产品和数字产品,基于数字孪生的装备运行模拟、健康预测和智能运维决策,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及时在线的设备与施工服务。
打造地下工程装备智能化技术。针对高原铁路、穿江跨海隧道等急难险重工程,不断深化装备技术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突破换刀机器人、钢拱架拼装机器人、混凝土喷射机器人、凿岩机器人、智能导向、作业机构轨迹规划和自适应精准作业等技术,打造具有智能感知和分析决策功能的地下工程装备,支撑重难工程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建造,推动智能化地下工程装备技术领跑全球。
中央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国家队”,是中国品牌的策源地。公司始终坚持聚力品牌建设,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大国重器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持续推进品牌建设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产品“新名片”相继涌现。推进品牌建设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产品“新名片”相继涌现。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蝉联、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隧道钻爆法施工智能成套装备”“智能型大断面巷道快速掘锚成套装备”“超大直径盾构机”三项科技创新成果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地下工程装备网络化协同研发设计”入选湖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十大典型应用场景。隧道钻爆法智能成套装备研制荣获首届湖南省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大赛“十大科技创新技术”。铁建重工大直径盾构机项目组长张帅坤当选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通过持续的变革创新,公司构筑了九种主要核心竞争力,涉及到党建引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风险控制、生产管理、数字化等各个方面。这些核心竞争力,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市场调整、技术革新、商业模式改变等因素,会存在弱化和缺失的可能性。但经过十多年的历史沉淀,公司持续构筑的这九种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公司的生产经营需要不同种类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其价格波动可能导致产品成本的上升;公司少量产品使用进口零部件,国际供应链的变化可能给公司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在原材料价格管理方面,公司积极开展降本增效工作,采取战略协作、集采招标等方式,控制原材料采购价格增长;在供应链安全方面,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广入严选供应商,签订战略性协议,增强供应链韧性;在国产化方面,公司加大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推进零部件国产化、通用化。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存在增长的风险,同时因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销售货款结算周期拉长,应收账款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公司应收账款客户主要集中于中央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回款可控程度相对较高。公司制定了回款清欠机制,实行多形式的回款策略,执行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回款考核制度;执行严格的分级评价制度,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调整收款机制。
公司海外业务发展迅速,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外币(美元、欧元等)业务增长较快,外币汇率波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司建立有切合自身实际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将外汇风险敞口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避免汇率波动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隧道掘进机、轨道交通设备及特种专业装备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新型轨道交通、矿山、水利水电、抽水蓄能及其他公共交通(包括公路、桥梁、隧道及其他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础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的变动可能影响公司业务的拓展。
国内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明确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主基调,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培育壮大增量来调整优化存量。国际方面,全球多个地缘政治高风险地带,面临相关国家形势动荡、政策稳定性差、营商环境不完善等多重挑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冲击,可能对公司新签合同及营业收入产生影响。公司紧跟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加强对行业政策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打造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差异化的高端智能装备,形成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02,746.6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9,348.76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59%。
当前工程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和渗透不断推进,行业呈现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的竞争格局,不论是综合性企业,还是专业化制造商,龙头企业“强者恒强”趋势愈发明显,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国内优秀装备制造商将由追随者向领路者转型,许多重大创新将处在世界前沿。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的巨大需求,中国人口红利减弱、现代施工项目大型化、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客户对产品价值提升的诉求等,要求行业加快往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工程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朝着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化发展、数字化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前进,进入智能互联时代,以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为工程机械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分赋能。
另一方面,国内生产商相比于国际巨头在海外的布局仍然存在差距。根据2023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峰会发布的“2023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显示:13家中国制造商主要销售额在国内,海外布局仍有空间。
行业企业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新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强链补链延链,加强科研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经过十多年打造和发展,公司已经成长为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不断推进产品服务化,将原有产品升级为“产品+服务”包,产品变成服务的“载体”。为客户打造量身定制的高端装备和提供施工全套解决方案,并主动、持续地提供覆盖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公司坚持“只干能够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全球空白的产品,只干定制化、非标的高端产品,只干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二”的产品定位。
公司持续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研发设计、模拟制造、模拟运行。持续推进产品机器人化,以智能装备让隧道建造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持续推进制造智能化,大力发展柔性制造,智能调度,智能物流。持续推进服务数智化,构筑人机料法环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数字化指挥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管理智慧化,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实现业务流程化,流程数字化,流程与业务相互驱动。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装备出口和企业“走出去”。目前,产品出口美国、意大利、土耳其、印度、韩国、秘鲁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客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九种核心竞争能力”是实现“两型三化”的抓手,主要包括“党建+”的动能转化能力、遵循丛林法则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能力、敏捷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风险预控能力、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全生命全方位服务能力、“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1)“党建+”的动能转化能力。公司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机制,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和核心竞争能力。
2)遵循丛林法则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公司创建了多赛道的职业发展通道,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职位制、职衔制、技能制职业发展通道。共建立十四种薪酬激励机制,形成一套覆盖到全部组织、全体员工的考核激励机制。2022年,公司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的中层干部管理模式,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3)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能力。公司构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位一体创新平台。
4)敏捷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公司持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响应机制,提升识别、创造、引领、开拓和服务市场的能力。
5)风险预控能力。公司建立健全风控体系与制度流程体系,通过加强财务、质量、安环等方面的风险预控,有效提升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与效果。
6)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公司放眼全球寻找优质供应链资源,加大国内外供应商寻源和系统集成力度,整合供应链资源;依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让客户介入研发和生产制造;依照每个产品系列的制造模式和产能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
7)全生命全方位服务能力。公司的服务周期覆盖产品研制、设计、生产、使用和维护,跨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8)“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公司将数字化深度融入产品、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业务有数字化的内生需求,驱动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反过来革新业务模式,激发质变效应。
9)自我反思能力。公司建立了主动修正的工作改进例会机制,纠偏纠错的负面事项管理与考核机制,强化执行的重点工作督办机制。通过自我反思查找问题、暴露短板,针对已发生的问题主动整改,纠偏纠错,防范规模性系统性的风险。
公司2024年经营计划目标为营业收入103亿元。为实现经营计划目标,公司将坚持“两型三化九力”发展战略,聚力自主创新,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强市场经营,不断完善“产品经营+区域经营”立体经营体系,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将根据行业及市场的真实的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上述经营计划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铁建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动力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世界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铁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铁建重工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